博导个人简介

张晓星:男,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入选国家级人才。
学术任职:担任国际大电网B3.24、B3.40和B3.45工作组中方成员,担任太阳能高效利用及储能运行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委员、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数学专委会、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委会等多个专委会委员、IET High Voltage副主编和国内外多个期刊编委。
主要从事高压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、新型传感技术和环保型气体绝缘材料等方向研究。
项目: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、973和863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级项目。
(1)基于等离子体-光-热协同催化的SF6高效降解及资源化利用,U24B2096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项目,2025.01-2028.12(主持)
(2)全氟己酮及混合物对高压设备放电火灾的阻燃机理与有害产物抑制,5227071276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,2023.01-2026.12(主持)
(3)SF6等离子体降解无害化调控及高效降解研究,51777144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018.01-2021.12(主持)
(4)检测SF6分解特征组分的复合掺杂TiO2纳米管气敏传感器研究,51277188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,2013.01-2016.12(主持)
(5)智能环保型刚性气体绝缘高压输电线路在线检测和预警研发,2011DFR70460-1,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课题,2011.01-2013.12(主持)
(6)气体绝缘设备早期及突发性故障机理与预测研究,2009CB724506-01,科技部,973计划项目子课题,2009.01-2013.12(主持)
(7)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系统开发课题(输变电设备动态负荷评估),2015AA050204,863计划项目子课题2015.01-2018.04(主持)
(8)特高压电气设备用环氧绝缘件缺陷诊断与运维技术,2017YFB090380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7.01-2021.12(主持)
(9)输变电设备故障气体检测的微纳传感材料与器件关键技术,2020BAA022,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,2020.07-2022.12(主持)
(10)新能源及电网装备安全关键技术,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-创新群体,2021CFA02,2021.10.01-2024.09.30(主持)
奖励:
(1)气体绝缘装备特高频局部放电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,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,2014年
(2)气体绝缘装备内部电/热故障诊断与状态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,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,2018年
(3)高压静电除尘火花放电模拟装置及试验方法,中国专利优秀奖,2023年
(4)SF6气体绝缘装备特征分解组分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及其应用,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,2017年
(5)气体绝缘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,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,2013年
代表性论著:
张晓星,田双双,李祎等.环保绝缘气体综合性能研究及应用[M].科学出版社, 2022年
Zhang Xiaoxing*, Li Yi, Tian Shuangshuang, Xiao Song, Chen Dachang, Tang Ju, Zhuo Ran.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of the C5-PFK/CO2gas mixture as an alternative gas for SF6[J].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, 2018, 336: 38-46.
Zhang Xiaoxing*, Li Yi, Xiao Song, Tang Ju, Tian Shuangshuang, Deng Zaitao.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of C5F10O: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sulation medium [J]. Environmental science & technology, 2017, 51(17): 10127-10136.
Zhang Xiaoxing*, Cui Zhaolun, Li Yalong, Xiao Hanyan, Li Yi, Tang Ju, Xiao Song. Abatement of SF6in the presence of NH3by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[J].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, 2018, 360: 341-348.
Zhang Xiaoxing*, Xiao Hanyan, Tang Ju, Cui Zhaolun, Zhang Ying. Recent advances in decomposition of the most potent greenhouse gas SF6[J].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, 2017, 47(18): 1763-1782.